查看原文
其他

昌胜专栏 || 把今天的优秀变成明天的标准

王昌胜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2020-09-01

“我们”工作室

“未来学校”行动研究

关注


此文发表于《湖北教育》2018年第12期“王昌胜专栏”




把今天的优秀变成明天的标准


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


每学期,学校都会征求教师意见和建议,学校很多制度和措施是经由教师提出而改进的。曾经有很多教师提出了期望:希望学校在考勤管理上不要管得太死,人性化一些,允许适当的松动,便于教师处理家庭或个人的突发事件。于是办公室根据教师的意见,制定出了每月可以松动四小时的规定,也就是请假4小时内不计入考勤。学校之前实行的坐班制,每位教师或多或少有私事需要处理,这个制度给老师们带来方便,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欢迎。


可时间一久,就发生了相应的问题。教导处发现一到月底,教师请假的就格外多。因为有部分教师到月底时发现自己“可以松动”的权利还没有使用,于是就有了“不用白不用,过期就作废”的“吃亏”的感觉,导致每到月底请假较多,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。针对这种情况,学校又将考勤制度做了适当调整:在保持四小时请假不计考勤的前提下,在每个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全勤奖。全勤奖是一种奖励,全月不能有任何一次请假、迟到、早退才能获得。这样一来,既保证了有“松动”刚需教师的需求,又避免了让无需请假的教师产生“不用白不用”、“为了请假而请假”的想法。


设计“松动四小时”考勤制度之初,是为了方便教师,也因为学校教师团队凝聚力较强,管理者相信老师们都是自觉的、向上的。但当有人钻这个制度的空子的时候,让原本自觉遵守的那部分教师会觉得“没享受就是吃亏了”,慢慢传染开去,会影响整个团队氛围。


当我们把一个制度建立在需要依靠人的自觉,需要依靠道德约束来执行时是不可取的,只能说明这个制度并不完善。制定制度的时候,往往需要把人往坏的方面想一想,尽量不要让制度有漏洞。当然,同时也得保证制度是为了促进工作的,不是为了约束人发展的。一个好的制度也许难以将坏人变成好人,但一个坏的制度是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的。



把今天的优秀变成明天的标准


按惯例,学校每学年的双向竞聘,需要将各个岗位的职责事先进行描述。各部门发现,每次的岗位职责描述,都较上一年有所提高。而对照三年前的标准则发现,如今合格层次的要求,是三年前的优秀级别的描述。


比如关于班级文化的建设,三年前优秀的描述中有:班级墙壁文化的建设,与班级管理紧密结合。而这条已经是三年后今天的最基本要求了。


再比如关于家校合作,三年前建校初期的优秀标准是: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,利用委员会促进班级家长关注学校、班级的意识,发挥家长委员会在班级中的育人作用……而三年后的今天,我们的基本要求是:组织家长代表定期到校担任“一日家长校长”,发现并收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改进。如今优秀级别的描述是:探索并初步建立家教课程体系,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班级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方法。


这些关于标准描述的变化,记录了学校工作的发展印记。学校的发展,应该逐步提高各项工作的标高,将昨天的优秀变成今天的标准,这样才能持续精进。不过,在提高标准的过程中,也需要注意一下几点:


1.需遵循最近发展期理论,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。不能将标准拔高到教师难以实现的程度,这样易招致教师反对甚至自暴自弃适得其反。


2.需要自下而上地与教师集体讨论确定。这不仅仅是基于结合实际以免揠苗助长的考虑,更重要的是共同制定标准的过程即达成共识的过程,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同。


3.需要培育典型,让老师们有样学样。



往期经典回顾


昌胜专栏 || 捕捉身边小事,引领教师成长

昌胜专栏 || 让教师体会研究的力量

昌胜专栏 || 空间: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

昌胜专栏】引导老师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

【昌胜专栏】如何由关注“教”转向关注“学”

【昌胜专栏】调整结构能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依靠制度和会议

【昌胜专栏】让老师和学生成为他自己

【昌胜专栏】培育教师自我成长的土壤

【昌胜专栏】朴实更能隽永,常态更显功力

【昌胜专栏】教师的职业幸福从哪里来?

【昌胜专栏】培育教师自我成长的土壤

【昌胜专栏】家长,也可以促进教师发展

【昌胜专栏】谨慎使用自己手中的“锤子”

【昌胜专栏】让每个人觉得自己很重要





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